|
|
訣,並贈她一枚鮮美的蟠桃吃。回家後,她一連幾天都不感饑餓,精神卻比以往更旺盛,後來她常常入山找這位道人學道,道人又教她如何採集雲母以及怎樣服食雲母這種道家靈藥,自此她漸漸感覺到自己身輕如燕,往來山頂,行走如飛。她每天朝去暮回,並攜帶山果而歸,送給母親。母親問其故,她只說去名山仙境,與女仙們談論修道的事。自吃仙桃之後她就能預言許多事情,士大夫及朝野人士常向她問休咎,占卜算命,這樣她在當地百姓的心目中地位越來越高。周圍的人都稱她「何仙姑」。 已到年華十八出嫁的年齡,她母親想為她擇婿。她堅決拒絕,立誓不嫁,母親也就此作罷。武則天遣使召見她去宮中,在入京中的途中忽然失蹤。之後白日生仙。唐天寶九年,出現在麻姑壇中,站立在五朵雲中,其後,又出現在廣州的小石樓。有一日,一官員忽然收到一封天上掉下來的天書,上面的字全都不認識,於是來請教何仙姑。何仙姑說:「天書上面寫道:『主簿受金十兩,折壽五年』」。這位官員正是朝廷任主簿之職,曾經接受別人的賄賂。聽何仙姑這麼一說,回家起快原封不動地將金子退了回去。就這樣她為鄉城辦了不少好事,名聲也越來越高,消息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最後竟傳到京城皇宮武則天耳中。武則天希望能長生不老,聽說民間出了一位何仙姑,能夠不食人間煙火,自由往來於山嶽之巔,感到十分有興趣,特地派人前往探視,並賜予何仙姑 「朝霞衣」一套,兼刻碑為記,此碑至今尚存。後來武則天派使者前來接何仙姑前往東都洛陽論道。那官員與何仙姑一同跋山涉水來到洛陽城外,在等船渡洛水時,突然不見了何仙姑的蹤影,官員大為恐慌,連忙命人四處尋找,卻毫無蹤影。眾人嚇得坐在洛水河邊發呆。薄暮時分,何仙姑翩然凌空而降,不急不忙地告訴使者:「我已前往禁宮見過了天后,你們可以回朝覆命了。」然後翩然而去。使臣半信半疑地回到洛陽宮中,一打聽,果然何仙姑當天來拜見過武后,並和她在宮中作了半日長談,使臣們為之驚訝不已。何仙姑在宮中與武則天大談長生不老之術,她勸說武后,要長壽首先要做到寡欲,摒絕聲色看破名利,其次則要多行善事,須扼制酷刑,嚴禁誣枉,施行仁政,修德積福。 同時她還論及治國安邦之道,務必要親賢臣遠小人,萬萬不可以異姓人為皇嗣。何仙姑與武則天論道不久,酷吏來俊臣等一一伏法遭誅,武后亦重用了賢臣狄仁傑為相。 至唐中宗景龍年間(西元707∼710年),何仙姑時年廿六歲。有一天她正在家測字,突然見到天空上出現兩個人,一個拄著鐵拐,另一個仙風道骨,正是從前在溪頭給她仙桃的呂洞賓和鐵拐李前來度她了,她見兩人向她招手,不知不覺間就飛身而起,白日升仙而去。見證神仙故事中「白日飛升」的佳話。兩隻鞋子就遺落於家中的井口旁。何仙姑成仙後,她的故鄉增城的人為了記念她,紛紛建廟奉祀。小樓鎮的一座何仙姑家祀廟,至今尚存,大門兩側寫著一副對聯: 千里履跡遺丹井 百代衣冠拜古祠 這副對聯,指的就是繡花鞋遺留在井臺上,所以說 「履跡遺丹井」。廟內這口井水質清純,爽口甘甜,終年不乾涸,據說能治百病,前來求仙水的人絡繹不絕。 傳聞唐玄宗天寶年間( 西元750年 )距離何仙姑成仙後約三十多年, 有人在麻姑壇看見她站在五色雲中,在仙女麻姑身邊。又於唐代宗大歷年間,有人見其於廣州小石樓,刺史高皇目擊此事,並上報朝廷。"清雅高潔”的何仙姑一定位,明季“八仙”的格局就固定下來了,流傳至今。 何仙姑是一位美麗的女仙,她來自民間,得仙人指引,長期修煉,“身細柳腰真綽約”,“不搽脂粉天然麗”,成仙前能知休咎,救死扶傷,成仙後頭髮烏黑衣著素雅,手持荷花或腳踩荷葉手提荷花藍。她一身正氣,揚善懲惡,為老百姓所喜愛。但流傳全國的何仙姑,已成為中華婦女的化身,老百姓心中的女神。 宋曾敏行《獨醒雜誌》記載:「狄青早年在爭南儂時路過永州,聽說何仙姑能預知吉凶,便特地去詢問戰爭的結果,何仙姑說:「公不必見賊,賊敗且走。」開始狄青不信,後來宋軍先鋒與南儂智高的兵交戰,不機回合,智高戰敗並逃入大理國。年十三,隨女伴入山採茶,俄失伴獨行,迷歸路。見東峰下一人,修髯紺目,冠高冠,衣六銖衣,蓋即呂祖也。仙姑始僕僕亟拜之。呂祖與一桃曰:「食此盡,他日當飛昇,不然只居地中也」。仙姑僅食其半,祖指以歸路。仙姑歸,自謂只一日,不知已逾月矣。自是不餓,無漏。洞知人事休咎,後戶解去」。又零陵縣志云:「女子何瓊,住雲母溪。年十四,夢神人教食雲母粉,復遇異人與桃食之,遂不餓,往來山頂,其行如飛。能預知人事禍福,鄉入神之,為構樓以居,景龍中仙去」。此為何仙姑得呂祖之度而成道的事實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