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兩朝,眾位媽祖多分散在我中土沿海一帶。例如,二媽及三媽,負責福建湄洲沿海,四媽負責浙江沿海等。每一位媽祖,皆分配到一個區域,是分開在各地來救助百姓,保護著所有漁民們的安危。四媽當時的聖蹟,因漁民識字無多,未見錄於文字,但從前百姓常喻之為「海神」庇祐,今浙江仍有口傳下來。
清朝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彰化設縣,逐漸成為移民在中台灣之開墾重心。彰化最早創建的媽祖廟南瑤宮(早年叫南門口媽,建於乾隆三年,西元1739年),亦成了信眾們的重鎮。天上聖母四媽來台早期,即住在彰化南瑤宮的祖家。
當時的本庄,「下哩仔庄」(又稱「下廍仔」),早年叫做「半路店仔尾」(在目前大肚溪新橋附近)。早期中部航運頗盛,溪很深、水亦充沛,可行帆船。當時,船隻由大肚溪的出海口,行溯大里溪,可一直行到「頭角」之處。船並可在半途小歇,本庄弟子勤樸,自願在此提供茶水,給行船人休息止渴,故本庄被稱為「半路店仔尾」。而後,因自然地形變化,本庄才由「半路店仔尾」,一直移至現今東園村此地。
清同治初年,當時的「半路店仔尾」,有林泉等三兄弟,常至南瑤宮奉祀媽祖,又自宮中請回了天上聖母四媽的金尊至家中供奉。四媽因此先作了林氏家神,後又在庄中多顯聖威,始成為庄人
共同信奉的守護神。
由當時開始,直到民國七十九年(西元1990年)創建輪調到台中大甲鎮瀾宮正爐主媽為止,台中大甲鎮瀾宮正爐主媽的金尊皆由庄中眾弟子輪流奉請去新港進香代天巡守藉由進香以解決弟子家中的各種問題,甚為靈驗。
民國八十五年奉玉旨輪調到日本淺草觀音寺繼續渡眾生【日本名字叫阿欺扣】,基隆玉勅奉天宮開基天上四聖母,由來就是這樣。